说起小吃,大家都会不经意地想起北京的焦圈、
蜜麻花,豌豆黄、艾窝窝、炒肝爆肚。上海的蟹壳黄、南翔小笼馒头、小绍兴鸡粥。
天津的嗄巴菜、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
贴饽饽熬小鱼、棒槌果子、桂发祥大麻花、五香驴肉。而提起潍坊,大家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风筝和蔬菜,世界著名的风筝博览会,享誉全国的寿光蔬菜基地,而不会想起潍坊的小吃,其实潍坊亦有许多传承至今的小吃,名吃,肉火烧,朝天锅,和乐等等,等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潍坊人,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潍坊的美食。
潍坊朝天锅今天先给大家介绍潍坊的朝天锅,朝天锅起源于清代中期,产生于潍县大集之上。潍县大集乃山东第一大集,号称有十万之众,人多吃饭就成了问题,朝天锅应运而生。最早的名字叫杂碎锅子,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还叫杂碎锅子。
据《潍城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上介绍:设于集市,露天支锅,围一秫秸箔,名朝天锅。
朝天锅起源于清代中期,产生于潍县大集之上。潍县大集乃山东第一大集,号称有十万之众,人多吃饭就成了问题,朝天锅应运而生。最早的名字叫杂碎锅子,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还叫杂碎锅子。
朝天锅据说是郑板桥所创。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担任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县令时,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某年腊月,他微服赶集以了解民情,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锅内煮着鸡肉、猪的肚与肠、肉丸子等各色肉品和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说起朝天锅,业内人士都很清楚,这原是潍坊地区的一种大众化烹煮模式,早年出现在沙滩集市上,人们露天支锅,锅内煮一些价格低廉的猪下货,人称头蹄下水,潍坊老百姓称其为杂碎锅子,由于土锅无盖,所以人们戏称为朝天锅。虽说朝天锅在室外烹煮,然而当其汤沸肉烂之际,香气迸发之时,赶集者围锅而坐,就以锅台为桌面,吃着饼卷猪下货,喝着老汤,也蛮有滋味。据说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在潍坊出任知县,看到朝天锅的吃法,虽欣赏其锅的创意,但感觉格调不雅,于是提倡移于室内,在门市内挂牌待客,从此,潍坊店面中多了一道名吃风景。从野外进入室内,这是朝天锅在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得益于郑板桥亲临指点。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经潍坊市三产办和山东省贸易厅推荐(此前已获山东名小吃称号),十笏园宾馆带着朝天锅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特有的原料取材特点,广泛适用于大众消费等条件,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朝天锅这一潍城饮食文化的成果,迅速传遍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