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来到!冬天有许多珍贵的记忆,也有许多真实的美丽。对于潍坊人来说,冬天里最欣喜、最真实的美丽恐怕就属青萝卜上市了。青萝卜,又叫“潍县萝卜”,至今已有多年种植历史,清乾隆年间《潍县志》对其曾有明确记载。每到初冬时节,行走在潍坊的大街小巷,各种“潍县萝卜”专卖店琳琅满目,里面摆满了叶色深绿,叶面光亮的青萝卜,超市内、大集上,青萝卜的倩影也是随处可见,一个个青灵灵的,如玉如翠,娇艳欲滴,惹人喜爱。
此时的潍坊,完全成了萝卜的海洋,青萝卜成了最基本的招待礼品,如果哪一个办公室亦或是接待室不摆上几盘潍县萝卜,就不要说是潍坊人。不仅在潍坊“畅行”,潍县萝卜也走向了五湖四海、世界各地。那么,潍县萝卜缘何如此受宠,它又有怎样的来历和故事呢?现在,就听小编娓娓道来。
据考证,萝卜的出现,至少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在《诗经》中,萝卜被称为菲,汉代文献则称之芦菔;《齐民要术》出现了“萝卜”这一词汇;到了宋代,“萝卜”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如苏轼日食三白,其中就有著名的生萝卜。
潍县萝卜,又称高脚青,因产于潍县(今潍坊市)而得名,其甜脆多汁,稍有辣味,富含维生素,具有行气、化痰、消食等功能,故又有水果萝卜“小人参”之称。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潍坊的萝卜这么出名,这么好吃?其实,这与潍坊市所处的独特地理及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如果在别地儿种植,即便一样的种子,一样的管理,但无论如何也长不出潍县萝卜的味道的,这正是潍县萝卜的奥妙所在。
经过多年的产业化发展,潍县萝卜的种植范围很广,产量也很大,仅寒亭区的种植面积就超过亩,然而,你可知道?历史上潍县萝卜产地其实是很小的,据说仅局限于县城北郊玉清宫附近,大约半亩来地。玉清宫,又称“北宫”,由“长春子”丘处机真人的弟子尹志平主持建造,所以,潍县萝卜最初又被叫作“北宫萝卜”,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原产地已被高楼大厦取代。
潍县萝卜的营养极其丰富,据检测它的肉质根中还原糖的含量为3.0-3.5%,可溶性固形物6-7%,VC毫克/千克……另外还含有钙、铁和芥辣油等。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对此记载说:萝卜乃蔬中最有益者,生食有开胃健脾、清热解毒、理气降浊等功效。身为潍坊人,一般都知道这样的俗语——吃萝卜喝茶,气的大夫满地爬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烟台苹果莱阳梨,赶不上潍县的萝卜皮,由此可见,潍坊人对吃萝卜的好处早已内化于心。《医疗本草》曾专文介绍潍县萝卜,说它利五脏、消痰止咳、治肺吐血、温中顺气……此外,生吃萝卜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那么,潍县萝卜到底怎么吃才最好呢?当然是生吃了,并且要一边喝茶一边吃,潍坊人都说“吃萝卜喝茶,气的大夫满地爬”,因为茶水可以化油腻,萝卜可以顺气。也可以将萝卜切成条蘸白糖吃,或者切成丝,用干辣椒炒着吃,保证让你胃口大开。
年9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潍县萝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年9月,潍县萝卜被国家工商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潍县萝卜就极为推崇,曾留有诗曰:“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呢。
郑板桥任潍县县令达七年,他勤政爱民、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一次,一位钦差大臣要来山东巡查。这名姓娄的钦差贪婪成性,他封了一百两银子派人送给郑板桥。因为依当时惯例,上级给下级送礼,不收为失礼,收了则必须还礼,且还礼须十倍以上。郑板桥对此心知肚明,礼金不能不收,但如果收下,又将如何还礼呢?真是左右为难。
几天后,钦差到了潍县,郑板桥便让四个衙役用红缎子包好一个大食盒送去了。钦差见到食盒,沉甸甸的,心想白银决不会少,于是兴高采烈地打开,直气得七窍生烟,原来里面装的不是银子而是一个个大萝卜,上有信笺一封,就写着上面这四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