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市卫健委会同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组织全市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开展了城乡居民健康信息全面监测工作。根据收集和积累的居民健康数据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研究论证,基本掌握了我市居民健康水平。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年主要居民健康指标及分析
(一)人均期望寿命
据全市死因报告数据推算,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9.28岁,其中男性76.70岁,女性81.95岁。
(二)死亡水平
年全市报告常住死亡病例例,粗死亡率为.22/10万。其中男性死亡例,占总死亡55.86%,粗死亡率为.57/10万;女性死亡例,占总死亡44.14%,粗死亡率为.05/10万。年婴儿死亡率低于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4‰;孕产妇死亡率低于7/10万。
(三)死因水平及顺位
年我市居民前10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年前10位死因与年一致,但顺位略有不同,主要与呼吸道感染死亡率下降有关(由第7位降至第9位)。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仍为前3位死因,是影响居民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重点疾病死亡情况
1.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为潍坊市第1位死亡原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是造成心脏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脑梗塞是造成脑血管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从年龄别死亡情况来看,心、脑血管疾病随年龄增加死亡率升高;从性别死亡率来看,男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心脏病死亡率略低于女性。
2.恶性肿瘤。潍坊市年恶性肿瘤报告死亡数为例,为我市第2位死因。在年全市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肺癌占第1位,其次分别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恶性肿瘤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男性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为女性的1.77倍。随着年龄增加,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龄越大,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就越高,特别是4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偏高,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7.15%。
3.伤害。伤害位居全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5位,伤害死亡率在婴儿时期出现一个死亡小高峰,随后迅速下降,自15岁起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无论男女,伤害死亡率随年龄的变化呈现和总人群基本相同的趋势,男性各年龄组的伤害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4.传染病。传染病位于第11位,主要死亡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近年来潍坊市传染病死亡率较年相比呈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我市大力推进预防接种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防病措施,群众防病意识增强等。
(五)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亡概率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亡概率(简称早死概率)作为评价慢性病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与期望寿命相似,不受人口构成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间、区域间进行比较。年我市四类主要慢病早死概率为13.10%,其含义是现在一个30岁居民在其70岁前死于这四类慢病之一的概率是13.1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到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要比年降低30%,年我市早死概率为16.45%,由此计算年的控制目标为11.51%。因此,我市四类慢病早死概率至年应至少再下降1.59%。
二、危害居民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慢性病仍是健康主要危害因素。年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92.36%,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死因顺位中,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位居前3位,仍是居民健康主要危害因素。提示慢性病是目前危害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慢性病防控面临着严峻形势,应进一步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关口前移,避免慢性病死亡高峰出现。
(二)伤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伤害是我市居民寿命损失的首要因素,并高居少儿期、青壮年期死因首位。目前机动车数量激增、心理压力大、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等诸多因素,是导致伤害高发的主要原因。
(三)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市传染病死因顺位已降至第11位,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排序一致。说明我市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乙肝、结核等传染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是传染病主要死因。虽然数据显示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各种新老传染病对依然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危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对此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三、今后保障居民健康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重大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能力。拓展重点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组织实施监测评估工作,掌握疾病流行规律及特点。完善重点疾病和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制度,综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查体数据和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提高数据采集效率,提高大数据综合运用能力。
(二)全面推进医防融合综合防控工作。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依托,以医共体为技术支撑,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充分发挥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作用,组建健康管理医防融合基本单元,构建高危人群和患者“预防+治疗+康复+随访+健康指导”全方位健康管理模式。完善“首诊在基层、医院、康复回基层、全程健康指导”分级诊疗机制,推进“防、治、管、教”医防融合工作,切实提高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努力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积极完善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规范院前医疗急救和医共体转诊接诊流程,畅通脑卒中、冠心病等急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致残率、致死率。积极引进和使用新的医疗手段,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延长肿瘤患者寿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四)全面提升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采取新颖、生动的展现形式,充分推广疾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核心知识宣传,引导群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正确健康观,提升健康教育效果。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等活动,通过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参与度,切实提高公众防治知识知晓率,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