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第八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设立了“语言、大数据的开放和标准”的主题论坛,并设“大数据与语言服务行业的开拓与发展”等四个分论坛,对大数据时代下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5月28日,第八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在中国*法大学(昌平校区)召开。大会设立了“语言、大数据的开放和标准”的主题论坛,并设“大数据与语言服务行业的开拓与发展”、“语言技术驱动与语言服务数据共享”、“*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教学标准化”、“翻译人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培养”四个分论坛,对大数据时代下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大数据与语言服务行业的开拓与发展”论坛演讲精要
陈劲松:认知技术打通语言服务的任督二脉
翰海公司陈劲松发表了主题演讲“认知时代赋予语言文字的全新语义”。
他介绍了认知技术的三大特性,即准确理解、逻辑推理和深度学习,并表示,认知技术使大数据和分析成为可能,并通过人机大战的实例分析,解读“未来机器战胜人类怎么办”这一挑战性命题。
陈劲松表示,认知技术将能清除数据孤岛,打通任督二脉,认知技术与翻译相结合,将产生无限可能。
顾小放:资质认证对翻译公司很重要
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秘书长顾小放女士以“再谈翻译公司的资质”为主题发表演讲。
她介绍了翻译公司资质认证的概念、认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翻译服务委员会研究的解决途径。她积极肯定了资质认证的重要性,同时就认证的标准与在场嘉宾进行了探讨。
“语言技术驱动与语言服务数据共享”论坛演讲精要
韩林涛:翻译教育如何“驾数腾云”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韩林涛发表了主题演讲——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
韩林涛提出翻译教育的新概念“翻译教育+”。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让学生能够通过云服务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翻译教育,而这样的翻译教育即可称为‘翻译教育+’”。
韩林涛系统地分享了翻译教育+的实现方式、特点以及解决方式。他重点提到,翻译教育+的两个特点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隐身。
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使得今天的翻译教育走出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同时,翻译教育也需引入更多技术型人才来辅助教育工作者,让现代信息技术隐身,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熟练、自由地应用技术。
最后,韩林涛总结认为,我们在翻译教育道路上所做的“驾数腾云”之举将不会停歇,我相信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能够为中国翻译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做出一点点的贡献。
高志*:技术写作收入在美国属中等偏上
北京大学的高志*以“技术写作:语言服务的新蓝海”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高志*介绍了技术写作的概念,即解释工作原理,指导用户完成特定操作,如产品说明书。他认为,“越懂一件事,越难跟别人解释”,通常来说,写作者只专注自己的文字,极少考虑用户的感受,而技术写作不能简单地写,更需要研究用户的需求。
他还分享了一组数据,显示技术写作人员在美国的工资水平属于中等偏上,不过技术写作在中国却发展缓慢。如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环境为技术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而这也将会给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带来机遇。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教学标准化”论坛演讲精要
王丽萍:中译语通推动校企合作
中译语通王丽萍发表“校企合作的变革、协作、创新、共赢”的演讲,对中译语通推动的校企合作等项目,以及相关商业平台、工具平台、互动平台、垂直媒体进行了介绍,包括译云平台、译库CAT、找翻译工具等。
林世宋:机器只会替代人工,不会替代人
上海译国译民林世宋发表讲演。他表示,毕业生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的差距是造成校企合作困境的主要原因。
林世宋认为,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因素在于院校,院校应成为学生与企业交互的主体,企业与院校对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二者的契合点,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前要做充分准备,既要对企业所从事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也要调整自我,适应工作状态。
同时,林世宋主张,“学校是主体,连结学生与企业”,他认为,“机器只会替代人工,不会替代人”。
林世宋还表示,市场上翻译稿件最大类是工程类,其次是财法类,而文宣类只占少量,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其实在市场上应用极少,学校培养应与市场结合。
彭萍:建议实行复合型翻译硕士的双导师制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副院长彭萍发表演讲,从翻译市场现状、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翻译硕士自身需求等三个方面,结合ESP(专门用途英语)的视角,阐述了提出复合型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的背景与意义,并给出了培养途径:课程设置侧重复合领域、翻译教师具有更宽泛的知识结构以及实行复合型翻译硕士的双导师制。
彭萍认为,大部分翻译人才从事了非教育的工作,进入金融、经济等领域,所以,“高端翻译人才亟待培养”。而翻译教师应具有更宽泛的知识结构,建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复合型翻译硕士的双导师制。
“翻译人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培养”论坛演讲精要
张雪涛:语言服务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什么?
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评估中心张雪涛发表演讲,探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与语言服务能力评估问题。
张雪涛认为,中国崛起的大时代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的*策方针更明确了需要语言铺路,“语言红利”就在眼前。
他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碎片化市场意味着市场上充满着创新的机会。以语料库和语言人才资源为核心的语言资产将是取得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人工+机器翻译”成为提供语言服务的主流发展趋势,不断涌现的互联网辅助人工翻译平台正成为语言服务行业变革的新兴力量。
张雪涛还指出,当前语言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出三方面的矛盾:一是校企矛盾,企业有着多样的人力资源需求,然而,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比较单一;二是学校与师资的矛盾,学校推动教育平台向企业端开放,但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动力;三是企业与用人的矛盾,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缺乏很多实际技能,企业仍需投入资源进行培训。
张法连:法律翻译人才奇缺
中国*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在演讲中,用翻译“误译”实例证实了“法律翻译离不开法律文化”。
张法连强调,法律翻译是一门严谨的翻译学科,翻译需建立在对文化的详细考察上。“翻译要注重实践,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他认为,忽略法律文化的作用,只是简单的查词典找对等词做翻译,往往会犯严重错误。
他表示,“法律术语在法律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律翻译人才奇缺”。
林长久:法律翻译的最大卖点是什么?
自学成才的法律领域自由译者林长久,结合自身十年的法律翻译经验,分析了法律笔译的市场概况,总结了法律笔译的文本特点及质量要求,分享了法律笔译如何入门及成长。他表示:对于法律翻译来说,持续稳定的高质量翻译才是最大卖点。
更多精彩将随后推出,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