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季度,滨海新区加快建设美丽“滨城”,新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同比增长81.9%,占全市入库数的50%;新增2家国家级孵化器;新增13家“天津市企业重点实验室”,占全市50%以上,涉及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滨海新区技术合同交易额1-3月达到87.1亿元,同比增长.2%,占全市67.8%。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滨海新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立区,全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今年一季度,为了让新区技术合同认定工作取得“开门红”,区科技局实地走访了电建市*集团、中交一工局、天津港集团、中石化四建等20余家单位开展上门服务,登记多个大额技术合同。同时,联合道本科技公司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开发的滨海新区智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线上平台,也于1月中旬正式启动运行,并增设6个线上登记窗口,与原有6个线下登记点形成互补;线上平台可智能判定五类技术合同,优化合同登记程序,实现企业从“跑一次”到“24小时网上办”的流程转变,目前已有近百家新区企业使用。
今年一季度,北大研究院的无人机三维导航系统、微控制器芯片关键技术等5个研发项目完成结项验收;清华研究院的电子检测、光电中试平台服务已上线天津市创新券系统;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做好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服务、智能教育4个项目结项验收准备,并进入验收程序,目前该研究院已经为大庆嘉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今年一季度,区科技局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设新型产业创新集群,开展“4+4”产业创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创新集聚谷。为了增强“滨城”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区科技局持续推动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天津市提升行动”专项组织进展顺利,专项经费已到位4.66亿元。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也成功入驻合成生物中心,组建大师工作室。科技设施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启动生物设计、DNA合成、高通量基因编辑等自动化合成生物创制平台建设,初步建成工业合成生物数据中心、工业微生物组学数据库平台等数据库。核心研发基地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地上主体结构施工完成70%。
谈及如何提升地区生物产业水平,推动“细胞谷”“生物制造谷”建设,区科技局负责同志表示,区科技局积极筹备市、区两级“细胞谷”建设推动工作会,印发了《年细胞产业技术创新行动方案工作要点》,积极申报科技部细胞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项目,推动申报合成生物学、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此外,还完成了《中国(天津)生物制造谷发展规划》编制,已报送新区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如今,新区已储备纳通骨科基地项目、生物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海天集团生物萃取鲜味料生产基地项目、复星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等重点集中开工项目。在关键技术攻坚克难方面,新区科技型企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康希诺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发布Ⅲ期试验数据的单针疫苗,已附条件批准上市;合源生物研发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AR-T细胞产品,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昂赛细胞研发的自主Ⅰ类新药注射用间充质干细胞获批临床试验;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利用CRISPER技术研发出国际领先的多基因表达调控技术,已成功运用于工业模式菌株。
此外,为了进一步聚焦领域前沿技术,加快电子信息领域发展,区科技局还起草完成《年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总结》《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项工作总结》等,并对云服务企业相关信息进行统计梳理,整理运营商5G服务情况。
据了解,今年以来,区科技局持续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积极完成《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编制,编制《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年)》年工作计划并印发,形成了《关于滨海新区推动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前期工作梳理情况的报告》等,确保“十四五”期间新区科技创新工作谋好局、开好篇。
来源:天津*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