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访欧传递经济“强”声音
最近十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欧洲数国,吸引世界媒体关注。
最
近十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欧洲数国,吸引世界媒体关注。无论是他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闲逛超市、向球迷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赠送足球、跟意大利总理伦齐畅谈美食,都让国际社会看到一位从容自信的大国总理风范,有外媒将此称之为“一次魅力外交”,实际上它更是一次经济外交,传递中国经济的“强”声音,也收获重要成果。(更多独家财经,请加号cbn-yicai)
就在李克强回国的18日,欧盟就宣布撤销对华通讯设备反补贴调查案,中欧之间还取得广泛共识,这无疑是总理此行重要成果之一。其实,此番欧洲的善意在去年5月,李克强首次出访德国就已经埋下伏笔,当时德国答复欧盟委员会,反对对中国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实行“双反”调查。
而去年访欧之行,李克强的外交斡旋为中欧光伏案赢缓冲期,并在当年8月让全球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达成和解,双方各让一步,中欧经贸关系峰回路转一程,到如今,中国通讯产业再次听到好声音,也为中国的外贸前景持续改善打下基础。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数据显示,9月当月进出口总值3964亿美元,增长11.3%。其中,出口2137亿美元,增长15.3%,同比增速创19个月新高;进口1827亿美元,增长7%,同比增速创7个月新高;贸易顺差310亿美元,扩大1.1倍。这样的外贸好消息也引发了市场的争议,有人心存疑虑,认为数据不那么靠谱,也有人认为外贸增长可信。
其实,就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来说,单月的增长或下跌都不能准确地表明发展趋势,需要连续多个月的增长或下跌,才可能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当前中国各大产业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端产品不算多,通讯设备算是其中之一,如今它在欧洲市场的障碍被清除了部分,这对未来的外贸增长当然是好消息。
不过,出口只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的消费和投资的复苏势头并不太明显。近期,有不少研究机构对于中国经济前景发表了不太乐观的报告。比如安邦咨询就称:宏观数据以及市场化改革的不足都表明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巨大。它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是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难以回升。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从去年的20%左右连续下降8月份的累计16.5%,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在楼市下行拐点已经确立的当下无法回升;二是消费持续低迷。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从去年的13%左右的下降至12%左右,在经济不景气、消费者理性和反腐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奢侈品和奢靡的生活方式正在得到遏制。
这两处不太乐观的地方并不算新鲜,国内外对此都注意到了。此番李克强出访欧洲,也算是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回应。首先,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李克强依然坚持基本的判断,“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运行总体平稳”。他还特别解释了,现在7%的增量相当于、甚至高于过去10%的增量,也相当于一个中等经济体的规模。其实,上半年GDP增长7.4%背后还有一层值得解读的深意,此番经济增长的质量要比过去更好,它不是依靠大水漫灌带来的数字,而是在多行业宏观调控,强调提质增效的背景下实现。
正是对宏观经济心中有数,李克强在访欧之际所传递的经济信号才会是“强”声音。他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就说了,“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我们将在保持*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作为。”下一步的举措既包括在*府身上动手术,也包括在市场上挖潜力。比如,在财*资金、金融信贷上,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三农”、小微企业、新兴业态等实体经济发展,继续推进中西部铁路、城镇棚户区改造、水利、污染防治等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其次,投资增速下滑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种下滑相当一部分是因为限制了一些过剩产能的投入,兼有持续数年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这种“压力”是投资增速不高的重要原因。中央*府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一因素,但是它没有采取简单地放水*策,宁愿面对市场与市民在信心和气势上的亏欠。李克强所看重的是定向刺激、微刺激,无疑这种刺激会收效略慢,但却能避免许多副作用,否则一旦开闸放水,大量资金一定涌向房地产或者其他过剩产业,那样转型升级的努力很可能前功尽弃。
最近,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部门负责同志会议瞄准群众急需、迟早要干的薄弱环节,年内在水利、环保、信息络等领域再开工一批重大项目。还要推开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模式,鼓励社会投资。这些举措就表明中央*府有意提振投资增速,所谓“迟早要干”的事项,就是要把过几年规划才会涉及的投资提前到现在做,显然这些项目不会局限于水利、环保等领域。另外,房地产业在最近的限购松绑潮中恢复了部分信心,消费者对改善住房的愿望构建的楼市需求还是相当坚挺,只要消费力能够跟上,这个行业即便不处于过去的*金时代,也还是会长期处于长期的白银时代。
再次,消费的改善关键在于信心和扫除后顾之忧,这两点*府都在努力。李克强既向世界传递乐观态度,也向国民发出增强信心的声音。比如他反复强调:“有改革创新形成的强劲动能,我们对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充满信心。”在中国社会,能不能实现预定目标会成为信心强弱的分水岭,所以这也是各级*府在未来几个月需要加把力、添把火的主要方向。李克强在人代会上对全国人民的承诺,也就传导为各级*府官员对总理要求的贯彻执行,只有上下同心、消灭懒*,才有实现今年目标的最大可能性。
公众是不是乐于消费,不仅仅与信心有关,还有后顾之忧的因素。传统文化观念上,中国多数人并不习惯负债消费、超前消费,关键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把控,这就包括子女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忧虑。而这些恰恰是*府大有可为的领域,当公共资金大量投入到这些领域,缓解公众的焦虑,让他们放下心来,那么享受当下的生活,不必为将来惶恐,消费这架马车就会得到有效提升。比如,最近放开公积金的异地购房申请,这种制度性的改革显然会释放相当一部分购房需求,这对房地产业以及相关产业链都是重要的利好。这种通过改革就能释放红利的领域绝不限于此,只要顺着民心,朝着便民、利民的方向,消费的改善大有空间。
(:王艺)
(原标题:中国总理访欧传递经济“强”声音)